包德明博士
Dr. TEH-MING PAO創辦人小檔案
- 姓名: 包德明
- 民國前四年農曆7月22日~民國98年2月1日
- 出生地四川南溪
包創辦人的學歷
- 美國衛斯里大學人文學(哲學)博士
- 國立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系畢業
包創辦人的榮譽職
- 總統府國策顧問
- 世界國民外交總會副主席
- 中華民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
- 聯合國國際大學協會總會指導委員會主席
- 聯合國裁軍教育委員會執行理事
- 聯合國國際大學校長協會總會顧問團副團長
- 亞洲女子足球總會主席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十四屆評議委員
創辦人小簡歷
- 四川遂寧師範學校校長 (24年8月-25年7月)
- 四川金堂中學校長 (25年8月-27年7月)
- 婦女總會組長兼陪都動員委員會宣傳組長 (27年8月-34年6月)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35年11月-36年12月)
- 憲政實施委員會常務委員 (36年8月-37年2月)
- 重慶特別市政府簡派教育參事兼主任督學 (37年2月-38年8月)
- 香港華僑工商學院副教授 (38年9月-40年7月)
-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駐會委員 (41年1月-45年5月)
- 中央信託局公保處副經理 (45年6月-79年7月)
- 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創辦人兼校長 (46年8月-79年7月)
- 銘傳管理學院創辦人兼校長 (79年8月-86年7月)
- 銘傳大學創辦人兼校長 (86年8月-88年1月)
- 銘傳大學創辦人兼永遠榮譽校長 (88年2月-98年2月)
包創辦人的榮獎舉隅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優良獎狀(58年10月
- 婦聯會服務貢獻獎狀(69年4月)
- 台北市國際獅子會頒贈「傑出教育家獎」(70年12月)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致力婦女工作及國家建設榮譽章(73年11月)
- 聯合國文聯合國國際大學校長協會頒贈「世界最傑出女教育家獎」、「光榮獎章」(74年9月)
- 世界國民外交協會頒贈「艾森豪榮譽獎章」「地域領袖獎」(77年8月)
- 全國體協頒贈「贊助全民體育貢獻獎」(77年9月)
- 北京大學頒贈顧問教授(82年10月)
- 國際傑人會中華民國總會頒贈第一屆「中國傑人獎」(84年12月)
- 海外民間團體頒贈「中華精英金龍獎」(84年12月)
- 國際大學校長協會頒贈榮譽會長(85年04月)
- 中華民國和平婦女會頒贈「傑出婦女獎」(85年05月)
- 世界國民外交協會頒贈「地區領袖獎」(85年09月)
- 國際大學校長協會頒贈「卓越獎章」(86年03月)
- 國際奧運協會頒贈「婦女運動傑出貢獻獎」(91年06月)
教育報國 作育英才
包創辦人創建銘傳,主持校政,歷經艱辛,堅苦卓絕,多年來,規模日宏,校譽日隆,成就非凡,深受國內外人士之推崇,不僅履獲教育部頒發獎章、獎狀,並獲美國衛斯里揚學院頒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國際獅子會頒贈「傑出教育家獎」、聯合國文教組織NGO國際大學校長協會頒贈「世界最傑出女教育家獎」、中華民族世紀巨龍獎選拔會頒贈「世紀巨龍獎」、國際傑人會頒贈「中國傑人獎」、中華民國世界和平會頒贈「傑出婦女獎」、世界國民外交協會總會頒贈「艾森豪榮譽獎」及「地區領袖獎」,並奉 李總統登輝先生特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銘傳大學四十週年校慶時,更獲 李總統頒發「培育英才,建設國家」墨寶表揚,可謂實至名歸,集榮譽於一身。自銘傳改名大學後,包創辦人認為已達成設立大學之心願及教育報國之使命,即向董事會請辭校長職務,經一再懇切慰留,八十七年九月包創辦人再次請求辭職,經董事會組成遴選委員會審慎評選,報請教育部核定李銓博士為銘傳大學新任校長,於八十八年二月一日就任。
推展國民外交 致力國際學術交流
包創辦人平素對推展國民外交、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及女子足球運動,不遺餘力,迭經膺選為聯合國國際大學協會總會指導委員會主席、聯合國裁軍教育委員會榮譽會長、世界國民外交總會副主席、亞洲女子足球總會主席、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國際教育兼管理科學基金會董事長,曾先後赴美、加、英、法、西德、日本、南韓、墨西哥、哥斯達黎加、阿根廷、巴西、瑞典、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緬甸等二十餘國參加國際會議,並與英、美、日、韓等國之十四所著名大學締結姐妹學校,蜚聲國際。
女中豪傑 婦運先驅
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早歲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抗戰軍興,中樞遷至陪都重慶,即追隨蔣夫人從事戰時婦運工作,並創設「陪都婦女福利社」,為戰地輾轉至大後方之婦女、兒童,提供妥善的照顧。抗戰勝利,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冬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時,政府決定原無婦女團體代表名額,經包創辦人與王立文女士向政府請願,爭取到九十多個婦女名額,其後包創辦人贗選為國大代表,首創婦女參政名額,最低應有百分之二十之保障名額,幾經奮鬥,奔走呼號,經蔣夫人引見於先總統蔣公,獲得蔣公之支持,幾經折衝,終獲國民大會通過「以法律定之」,沿用至今,其於我國婦女地位之提高,實有重大之貢獻。
第一節 起飛的中國
上海開發
臺灣銘傳大學創辦人兼終身榮譽校長包德明博士,肖猴,一九○八年農曆七月二十二日生於四川省南溪縣。這名川娃兒在十一歲時隨親人前往北京求學,直到北平師 範大學畢業後,才返鄉擔任教職,由此開始了她一生鍾愛、奉獻的教育事業。一九九九年一月,包女士自她長達四十二年的銘傳校長職位上榮退,回家含飴弄孫,安 享天倫之樂。為了回顧她老人家一生功業,銘傳大學決定為首任校長千里溯源,以搜羅珍貴資料,編纂完整的校史。
二○○一年深秋,為了蒐集 校史資料,學校組成包括我在內的專案小組,對包校長前半生事蹟進行田野考察。十一月十五日,專案小組飛抵南京,展開為期兩週的「包校長溯源之旅」,腳步踏 過江蘇、四川、重慶、上海等省市,尋訪包校長在來臺創辦教育事業之前的歷史足跡。 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日,一股強烈的大陸冷氣團南下,華 東氣溫驟降十餘度,專案小組剛完成八天的巴蜀溯源,於晚間飛抵上海。而由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博士領軍的上海大學訪問團,則在前一天結束行程返臺。上海這顆東 方明珠,在迎接參加亞太經合會議的各國領袖後,儼然成為古老中國的最新窗口。時值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銘傳大學與上海大學的策略結盟,顯示出學校在 面對未來高等教育市場競爭的積極因應之道。至於深入川渝的兩千五百公里溯源之旅,恰恰反映了銘傳人的不忘本。
一九九四年七月中,我在上 海復旦大學做了三個禮拜的短期學生。那時候的上海市沒有地鐵,沒有輕軌,也沒有高架路,一切要靠公共汽車及自行車。我決定入境隨俗,租了一臺單車,在溽暑 之下跑遍上海城,看盡各角落的雜亂與落後。七年過去了,再度光臨上海市,竟有種脫胎換骨的驚艷感。說它比臺北市還進步並不為過,畢竟它仍是百年中國對外的 第一道窗口。
抵滬次日下午,我們步出上海書城,沿著福州路走到人民廣場,從地鐵一線入口下去,銜接地鐵二線車站,搭上大陸自製的地鐵西 行至中山公園站。出站後本想換高架輕軌線南行一站,返回下榻的飯店,結果在一位好心的婦人指引下,沿著輕軌線下方安步當車,剛好趕上和包校長姪女包冀生女士的約會。
那天我們同包冀生女士母子二人在飯店餐廳長談了五個小時,希望發掘出學生時代包德明小姐的形象。九十歲的包校長也曾經歷過十 九歲的青澀,就像二十一世紀光鮮亮麗的上海也曾擁有它的歷史記憶。起飛的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至少是臺灣將來一部分希望之所繫,祝願年輕朋友以「有為者亦若 是」的理想走出去開創人生勝景。
重慶改制
上海的開發吸引了全球的矚目,跨國大企業紛紛進駐,頗有取代香港龍頭之勢,這便是一個國家全力拼經濟的成果。近年臺灣大專畢業青年流行前往大陸深造或就 業,他們多半選擇上海或北京等大型都會區。那兒臺胞雲集,生活機能也和臺灣不相上下。此外這一陣臺灣人民也熱衷去大陸旅遊,最熱門的景點和話題莫過於長江 三峽。由於三峽大壩漸次完工,蓄水也自二○○三年中起節節昇高,至二○○九年全面落實。屆時許多名勝古蹟將永沉江心,只能乘潛水艇去一覽水下風光了。
三峽之旅航行於重慶和武漢之間,有下水順流和上水逆流兩種行程。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週末下午,山城重慶市中心「解放碑」附近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肯德 基與麥當勞座無虛席,臺商經營的太平洋百貨更是川流不息。溯源小組在解放碑前拍照留存記錄,心想這就是包校長口中念茲在茲的「精神堡壘」了。校長於抗戰期 間在重慶待了七年,擔任大後方有關婦女的社會福利工作,奠定了豐富的行政經驗和政治閱歷。當時國民政府為激勵民心士氣,在市中心樹立了一座鐘塔,名之為 「精神堡壘」。到如今鐘塔仍在,已改名為「解放碑」,成為山城的地標之一。
那天下午,我們由解放碑沿著熱鬧的大街一路步行至朝天門,這 是嘉陵江與長江的匯流處,也是三峽旅遊的下行起點。我們看到對岸江邊停泊著一艘待發的遊輪,指向滾滾長江東逝水。回首又望見山城櫛次鱗比的房屋樓宇,頓時 陷入一股歷史場景的情懷中。對同行一位出生於抗戰初期的教授而言,重慶是他的生命啟蒙之地。對我這個後生晚輩而言,抗戰的重慶則是父母相遇相知的時空。至 於對銘傳而言,包校長在三十歲那年放下教職來到重慶,先是投身社會工作,繼而從政,而後輾轉遷臺,於四十九歲創辦銘傳。不同因緣在此匯流,就像跟前的兩江 合而為一,點滴而成歷史的註腳,被人們感嘆地閱讀著。
重慶是包校長溯源之旅中的重要走訪地,她們那一輩的年輕人,有幸與不幸地遭逢一段大時代的故事。有人犧牲奉獻,為子孫後代換得自由幸福;有人歷經考驗,為國家民族善盡公民責任;包校長便屬於後面一群。今日的年輕朋友在畢業時,足下沒有 長期的苦難,只有恢宏的未來,就像跨世紀的中國和改制後的重慶。重慶在抗戰期間因緣際會成為陪都,行憲後升格作院轄市。中共建國後,它回復為四川省轄市。 一九九七年為因應三峽工程再度改制升格,蔚為大陸四大直轄市之一。重慶市現今人口三千萬,超過臺灣;幅員八萬五千平方公里,是臺灣兩倍半大。如此龐大的 「都市」,恐怕是我們自小生長於臺灣的人們所難以想像的。
第二節 江岸的小鎮
南溪景致
上海做為中國的櫥窗不斷向外展示,重慶做為內陸的山城不斷向上提昇,這些景象在在顯示出一個泱泱大國的風範與氣魄。回顧歷史,中國於九十一年前成為東亞第 一個民主共和國。就在民國締造之前四年,四川宜賓鄉下南溪縣桂花街誕生了一名女娃兒,她有幸接受完整的教育,而後在戰亂中磨鍊成長,中年時矢志辦大學。如 今這所大學已有四十六年歷史,為國家民族社會培養了七萬多名有用的人才。要追溯銘傳大學的活水源頭,包校長溯源小組於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走訪了南溪。
霧靄中蜀國山城宜賓,車子跨過岷江離開市區,蜿蜒幾道丘陵後向東疾駛。鄉間的豆腐渣路面十分顛簸,我們一行七人搖搖晃晃,朝向這趟 溯源之旅的源頭飛奔而去。長江在右,川中的梯田迤邐而下,同我們打了個照面,便順勢步向江邊而去。
現今隸屬宜賓市的南溪縣,是一座位於 長江北岸的小縣城,號稱長江第一縣。風塵僕僕的溯源小組在南溪縣人民政府大門不遠處下車,猛然瞧見旁邊的街道牌,正是我們千里迢迢尋訪的「桂花街」。當我 們踏上慕名已久的桂花街,不見桂花影,未聞桂花香,迎面卻見一條規劃整齊的街道。按址前行,十八號只是一間普通的小店面。陪同人員之中有當地文史工作者,引領我們鑽進旁邊的小巷道,狹小弄堂後面,座落著昔日包家大院的一隅。大伙兒一擁而入,鄰里居民伸出頭來好奇打量,我們向住戶詢問包氏故居,似乎無人知 曉。搞文獻的地方官員指著一堵班剝的牆說道,就是這兒了。牆邊一具古樸的煤球爐正在燒著開水,沸騰的水咕嚕咕嚕地響著,彷彿正訴說著一個世紀的滄海桑田。
五點半一過天色已暗,臺北的冬天既濕且冷。士林福山之上的銘傳校園,日間下山的學生交織著夜間上山的學生,嬉笑聲中洋溢出青春的熱情, 伴隨著不時傳來捷運呼嘯的腳步聲,總讓人感受到這所學校多年來所散發出的光與熱。時近六點,學校的創辦人包德明女士在秘書和助理的攙扶下步出電梯準備回 家。當包校長座車緩緩下山駛入川流不息的中山北路時,山下的萬家燈火、眾聲喧嘩,似乎在訴說著滄海桑田。
當我們在蜀中富庶的縣城裡,看 見三輪車上載著雙頰紅冬冬的川娃兒招搖過市時,心想著中國人真的是站起來了。民前四年誕生的包小妹妹,中年以後立志辦教育。海峽兩岸分治五十餘年,包德明 女士踏著唐山過臺灣的腳步,用辦教育的方式來為臺灣拼經濟,讓我們在為她回首溯源之際,不得不深表感佩。
祖先豐績
包校長中年以後矢志辦教育,擇善固執的結果,使得華人社會擁有一所一流的私立大學。如今具備九大學院、三座校區的銘傳大學,十年前還侷限在臺北士林福山之 上一隅打拼呢!但是自從一九九三年春天桃園校區正式啟用後,一切就變得海闊天空,學校也逐漸蒸蒸日上。
一九八九年秋天,我帶著一群銘傳 商專大傳科雜誌編輯實習同學走訪桃園校區。當時那兒還是一漥布滿芒草的谷地,可以見到老農放羊,完全鄉間景象。我們走上谷地最高處眺望,想像著未來的榮 景,十二年後,包校長溯源小組來到四川省南溪縣城郊外一座小丘上,在草叢樹影中,看見創建於清朝末年的私人學堂龍騰書院的牌樓遺跡,想像著過去的盛況。
龍 騰書院曾為南溪學者宿儒包弼臣先生所掌理,他正是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女士的曾祖父。有了這一層歷史因緣,大家便容易了解到,包校長自政經界急流勇退,發 心辦學校的原始動機了。原來這其中蘊藏著家學淵源、香火不斷的興學理想一脈相傳呢! 尤有甚者,年輕朋友可能很難想像,包校長的祖先可以 上溯到北宋名臣包龍圖包青天,甚至東周春秋末期楚國大臣申包胥。根據二○○一年出版的《南溪包氏源流續編》指出,包氏祖先為二十五世紀以前楚國名士申包 胥,因為不願為官,自山西遷移到浙江,埋名隱姓,不稱申氏而改姓包。其四十三代孫即安徽合肥包拯,人稱包公、包青天。包公八代孫一支遷往福建,又過了七 代,有位包國棟先生於清初康熙年間雲遊至巴蜀,喜愛上天府之國,遂定居南溪。依族譜所列,包德明女士即是包國棟先生的第八代孫女。
說起 南溪包家,在當地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今擁有四萬居民的南溪縣城,仍住著不少包氏後人。三百年來,包氏在南溪一地名人輩出,其中又以包弼臣先生的 文名軼事更為人所津津樂道。包弼臣先生寫得一手好字,人稱「包體」,其書法甚至為慈禧太后所蒐羅。現代南溪縣屬於宜賓市,一九八四年,宜賓市文化局出版了 一冊《字妖包弼臣傳奇》,記錄這位蜀中才子的軼事傳奇及一生佳話。
包弼臣先生相當長壽,共活了八十六歲。他在三十六歲時中舉,曾在龍騰 書院講學。後來在四川省各地擔任教育官員,類似今日督學的職務,但仍不忘到處講學。包氏所教導的眾多學生中,有一位資中學子駱成驤,是清代巴蜀地區唯一入 京考中狀元的青年才俊。名師出高徒,現今仍流為美談,傳頌不斷。此與銘傳大學人才輩出的情形,可謂古今輝映。
第三節 北方的京城
七叔照顧
包校長德明女士出身書香世家,曾祖父包弼臣先生以詩文、書畫、教育聞名於世,堪稱四川名士。至於包校長也因為辦教育近半世紀,培養數萬人才而名聞鄉里,同 樣被視為四川省的傑出人才。但是這樣一位人才,卻在十一歲時便遠走他鄉,接受新式教育的洗禮,以及時代社會的歷鍊。雖然她長年在外,仍是族譜上列傳,被視 為最富成就的包氏後代。中國人盡孝道非但要「無忝爾所生」,更希望能「光耀門楣」。包校長一生事業豐蹟,無疑足以光宗耀祖了。
要成就一 位女強人,家教十分重要。包校長十一歲時隨七叔包煜文先生到北京去,接受小學至大學十六年完整教育,奠下她未來事業的基礎。包煜文先生是清末民初極少數的 科技專家,他先考入鐵路學堂,再上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因為參加平綏鐵路修建而居住在北京,後來做到浙贛鐵路局局長,抗戰時更因運送軍用物質有功而官拜少 將。這位七叔一生清廉,嚴以律己,管教子女十分嚴格,就連寄宿在家中求學的姪女也不例外。
根據包校長的回憶,他的七叔平日不苟言笑,雖 然受的是洋教育,但是對洋玩意兒卻不太接受。校長唸中學時,有一天晚上換下制服穿上便服跟同學去看洋戲,不料回家被七叔撞個正著。叔叔訓令她將便服換下, 然後二話不說便動手剪個稀爛,嚇得小女生再也不敢偷著出門玩耍了。這使我想起過去專科時代,包校長在校門口抓女生穿短裙的景象。當時校長站在一旁看,教官 拿著皮尺量,裙子過短者一律限期改善否則記過。再憶及包校長經常在週會上重申「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規」的警語時,就彷彿看見一位嚴肅長者立於眼前 執行家規。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晚間,溯源小組在成都市包德真女士家中訪問。包女士是包校長的堂妹,也是七叔的女兒。我們從她那兒聽 到許多有關包校長早年寄宿在七叔家的故事,更加肯定校長能有今日成就,與七叔的嚴管勤教關係密切。訪問結束時,我試著用手機連繫上遠在臺北的包校長,請她 跟包德真女士敘敘舊。感情豐富的包校長一聽見鄉音,便不由自已地落淚。只見電話這一端的堂妹頻頻安慰她老人家不要難過,看在一旁我們的眼裡,也不禁為之動容。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們自成都前往宜賓,途經鹽城自貢,尋訪到包校長的姪女包容女士。她是校長二弟的女兒,也是為包校長尊翁包熊文先生 送終的唯一親人。包熊文先生也是一位知書達禮的教師,卻在大陸變色初期被判為地主,遭到清算鬥爭,受盡折磨,含恨而終。他若地下有知,女兒在臺灣有此成 就,想必也會含笑九泉了。
年少風發
若說包校長自小便具備一股愛國的情操,任何學生運動幾乎都不會缺席,許多年輕朋友也許不相信,但這卻是她老人家長期以來津津樂道的故事。我聽到的第一個故 事,是她曾加入五四運動學生請願的行列。五四運動發生於民國八年,算一算她才是十一歲的小娃兒,如何得以貼近這番大時代的事件?原來包校長正是在這一年被 她的七叔包煜文先生帶往北京接受新式教育,尚未入學之際,就在七嬸的引領下,目睹了學生上街救亡圖存的驚心動魄畫面。更驚險的還在後頭。當時我們的包小妹 妹在人群中高呼打倒列強時,卻被人群一哄而仆倒在地。幸賴七嬸及時救援,才算保住一條小命,否則中國的教育史上就會少了一位傑出的教育家。
出生於民前四年的包校長,無疑正是一位大時代的見證人。現在的年輕人大概無法體會,生活在動亂時代與社會的青年有可能會早熟。早熟的包校長自小離鄉背井,來 到中國政治活動的中心─北京城。當她在北京接受十六年完整教育的同時,中國陸續發生軍閥割據、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等重大事 件。時代的鉅變,衝擊震撼著每一個有識青年的心靈,激發他們的理想抱負。而我們的包校長恭逢其盛,開啟了個人的雄厚潛能,終於也將自己寫進歷史。
生 命的潛能有時的確需要一些條件的激發。以我個人為例,小時候最喜歡看雙十國慶閱兵的壯觀場面,由此激起的愛國熱情,至今仍記憶猶新。還記得當年參加遊行的 勝利女神飛彈和重型裝甲車部隊,就駐紮在我家附近的國小操場,當那些戰車發動時的虎虎生風,令我永難忘懷。這種激越的心情,此後唯有當高三那年,在街頭上 看見大學生為保衛釣魚臺示威遊行時的躍躍欲試差可比擬。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溯源小組在南京市鍾山風景區內的中山陵拾級而上。當天 正逢週末,秋高氣爽,遊客如織。抵達陵墓前,看見一塊誌碑,其中紀元年代刻著我們熱悉的「中華民國」四個字。進入陵寢後舉頭望去,又見熟悉的中國國民黨黨 徽高懸陵頂,彷彿一幅永恆的壁畫。我們順著人群圍繞陵墓魚貫而行,卻見到四名小學女生結伴脫隊,退後一步,排列整齊,行鞠躬禮,向共產黨口中的「革命先行 者」致上深深的敬意。小女生個個面頰紅潤,表情莊嚴。這一幕不是教條式行禮如儀,而是自發地向偉人致敬。此時我便想起包校長對我們講述她走在五四人群中那 段故事時的神情,激動中夾雜著興奮。他老人家的歷史記憶是如此鮮活而且歷久彌新,使我們相信她真是一位年少風發、老當益壯的傳奇人物。
第四節 京城的學府
北大顧問
北京與北平是同一座城市。明初定都南京,元代的大都遂被定名為北平。其後明成祖遷都,將北平改稱北京,一直沿用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再易名北平。大陸 變色後,北平又稱北京。二十世紀內稱北平的時期為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九年間。在這期間,素負盛名的北京大學曾經短暫更名為北平大學,旋即因為師生抗議而恢 復原名。這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政治干預學術終究徒勞無功,而北京大學的自由學風也由此可見。
包校長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北師大的 前身為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師範部,後來又曾併入北平大學,因此包校長也算是北大校友。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包校長回到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母校,從當時北大校 長吳樹青教授手中,接下象徵最高榮譽的「顧問教授」證書。此一職稱可與另一位「顧問教授」鄧小平同志平起平坐,算得上是母校對校友的最大肯定。當天在學校 「韶園」的餐會上,吳校長盛贊包校長對培育中國經貿人才的重大貢獻,包校長也推崇吳校長對中國第一名校領導有方,兩位經濟學者惺惺相惜,可謂杏壇上一段佳 話。
那一年包校長出訪大陸,是應對岸官方邀請,參加為期八天的「海峽兩岸婦女事業與發展交流會」,兩岸共有兩百多位代表參加。由於包校 長是臺灣代表中最年長、最資深的教育家,遂被奉為上賓,予以最高規格接待。八天活動期間,只有包校長一人搭乘專用轎車,其餘人員則分乘數輛巴士。而當全體 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主席江澤民接見時,包校長又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各級領導之側。至於到北大接受名譽職稱,更是全體代表中唯一的榮耀。這一切都說明包 校長在大陸官方人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她不愧為北大傑出校友。
北京大學在北京這樣一個背負著中國人民苦難和歷史包袱的城市中成長,它 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少都有一股不畏橫逆的毅力。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晚間,當時的銘傳管理學院師生大陸訪問團一行六十人,在副校長李銓教授的領軍下抵 達北京。記憶猶新的是,現任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交流處處長政治學者高少凡教授,那天晚上頂著零下十度的嚴寒,在天安門廣場上對著幾名顫抖瑟縮的師生,用極為 激越的口氣和聲調,講述著社會主義革命歷史。我在高教授口中不斷吐出的白氣中,彷彿看見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過眼雲煙,回首卻見毛澤東遺像對著我們不斷凝 視。此刻可容納百萬人的偌大廣場,竟然只有我們這十個孤零零的來自海峽對岸的觀光客,讓我頓時陷入時空的悸動中。
北京這座古城培養出像 包校長如此出色的人才並非偶然。包校長正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在守舊的情懷中不忘創新。中國的成功輝映出包校長的成功,恰可看做是世紀交替的一個註腳。
終身伴侶
包校長在北京及後來的北平求學十六年期間為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五年,先後就讀於北師大附小、北師大附中、北平師範大學。北京雖然是京城,政治氣氛濃厚,但 它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人文薈萃,對青年人格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包校長的心智在這種氛圍中漸次啟蒙,對她日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起到了決 定性的作用。
在北京求學多年,不但奠定了包校長一生學問和事業的基礎,也讓她的情感生活找到了歸宿。大二時經由系上助教輾轉介紹,認識 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生李應兆先生。因為請益功課而增加接觸機會,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終於攜手共度一生。這是年輕朋友多麼熟悉的故事情節,但是大家可能不 易聯想到,我們尊敬的包校長,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談起包校長少女時代的形象,我們十分好奇她是那一類型的學生。我想任何答案都不會比校 長本人自己親口告訴我們的來得傳神。有一天她約了幾位教授話家常,當我們好奇地問起她老人家年輕時代的風姿時,這位半生辦學的教育家瞇起眼睛,十分得意地 答道:「艷如桃李,冷若冰霜。」雖然她表示這是周遭同學對她的評價,但似乎也多少屬於她一生行事的部分寫照。
我在學校開過一門課叫「愛 情學」,八十雙好奇眼神不像是來聽八卦新聞的,反倒有點期待有人為他們做一番愛情解盤。我當然不像電視上的命理大師鐵口直斷,而是嘗試讓一些深陷愛情泥淖 的同學尋求自我解套。我的作法是提供概念分析方法給大家,以進行自我教育。
我把兩性關係分成生物、心理、社會、倫理四個層次來看,分別 代表性欲、情愫、眷戀、至愛四種境界。兩性受性欲驅動,產生情愫,建立婚姻關係後互為眷屬,終生維繫這種關係即是人間至愛。我問同學眼前的兩情相悅,是向 下沉淪到欲望流動,還是向上提昇到終身廝守?在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我就開始講包校長的愛情故事啦!
當年這位擇善固執的北師大女生包德 明,關心的只有課業和政局,對追求者一概拒之。七十多年後今天的大學女生,有幾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冰霜也有融化的一天,一旦一位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研究 生出現在眼前,年輕的心便開始綻放出愛情的花朵。從請教功課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發現彼此所學相同、見解一致,可謂志同道合,始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家可是 大三時就結婚,畢業後立刻返回四川老家去當遂寧師範學校的校長。成家、立業先後落實,在當時堪稱時代青年楷模。
第五節 鄉間的校長
遂寧師範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溯源小組搭乘四川大學的公務車,在一位文獻專家的陪同下,趕了四個半小時的路,抵達距成都二百公里外的遂寧市。一路上有許多地方 路況不佳,甚至因修路必須繞道而行,多走四、五十公里的路。沿途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各地方政府拼命收買路錢,幾乎每半小時便會遇上一座收費站,目的無他, 皆為「還貸」。看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資本主義道理,已經被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分吸收。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計,師範院校培養中小學 教師,可謂任重道遠。在今天的遂寧師範專科學校,我們看見相當臺灣的五專生在校辛勤學習,目的是為教育下一代的中國人。在這所學校看見最有意思的事物是一 張大字報,上面寫著幾名同學的姓名,因為被抓到不講普通話,必須在下午六點半集合加強練習。
三、四十年前臺灣有許多國小規定不講國語要 罰錢,如今在許多場合講北京話卻成了「政治不正確」。海峽兩岸何時方能放下意識形態之爭,共同為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而攜手拼經濟?想想當年包德明女士和 李應兆先生攜手創辦銘傳商專,培養出幾代的經貿商管人才,不正是這一對志同道合神仙眷屬為華人社會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嗎?
是什麼動機使得 一名師範大學畢業生在拿到學位後,便放下城裡的生活和新婚的家庭,回到老家鄉下去擔任師範學校校長?我想唯有為國作育英才的熱情加上個人犧牲奉獻的精神方 才做得到的罷!根據包校長自己的回憶,她是在大學時代讀到西洋近代史,得知十九世紀時普魯士和丹麥兩個國家都曾戰敗,但是分別靠著兩位教育家菲希德及葛維 龍倡導振興教育,經過多年生聚教訓,終於反敗為勝。
今日的年輕人大概不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人肯做這麼大的犧牲?但正是這種擇善固執,造 就了包德明女士從二十七歲初任師範校長,到九十一歲自大學校長任上退休。大家不妨設身處地想想,七十年前的中國依舊封閉落後,能夠唸完大學的女子可謂鳳毛 鱗角。包校長是新時代的女性,大學畢業雖然也可以選擇回家相夫教子,做一個傳統女性。但是當四川省把遂寧師範校長的聘書寄到一名師範大學剛畢業的女子手 中,多少會激發她那股追求海闊天空教育事業雄心的凌雲壯志。
包校長的個子不高,到了遂寧師範登上講臺還得墊一個木箱方能出頭。但是這樣 一位不屈不撓的堅毅女性,選擇上臺後便不懈地奮鬥到底。今天我們仍能在銘傳重大的集會上,看見她那宏偉的身影。
今堂中學
積極開發桃園校 區,以及後來的金門校區,是當時擔任副校長、現任校長李銓教授的堅持。事實證明,走出臺北市,把銘傳的影響力帶到鄰近城鄉、帶到大陸沿海的對岸,的確是一 種高瞻遠矚的決策。尤有甚者,在不久的將來,桃園校區還可能出現一座雙語教學的實驗中學,使得已經擁有博士班的大學學制,再向下延伸六年,涵蓋完全中學學 制,讓桃園校區蔚為一座機能完整的「銘傳學園」。
至二○○三年,臺灣地區的高等校院已經多達一百四十八所,此外更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而使得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達到白熱化的戰國時代。面臨這種結構性的困局,私校辦學可謂備嘗辛苦。銘傳能夠在當今的情勢中不斷推陳出新,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繫 於決策者的豐富經驗,能夠未雨綢繆,從事策略規劃。事實上,銘傳決策者辦中學的經驗,早在六十七年前即已體現。
一九三六年抗戰前夕,包 德明校長因為在遂寧師範擔任一年校長任內表現優異,成就傑出,受到附近一位私人興學者的賞識,乃力邀她出任新創辦的私立金堂中學校長。今日的金堂屬於成都 市轄下的一個縣,距離成都大約一小時車程。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溯源小組來到這座慕名已久的小縣城,想一探昔日的私立金堂中學,卻不見蹤跡。原來現今 大陸的基礎教育也像我們的九年國教,絕大多數為公立學校,私立民辦的中、小學,在沿海大城市正方興未艾,但內陸縣市卻難得一見。金堂現有的兩所中學,一所 始終是公立學校,一所則為抗戰後所建。至於私立的金堂中學,恐怕已成歷史記憶而不復存在。
不過在金堂中學校長的兩年任內,卻是包校長一 生最愉快的回憶。年輕的包校長與更年輕的孩子相處甚歡的經驗,對她日後選擇教育為終身事業,相信是有正面的影響。而從包校長口中,我們得知她那種做為領導 者所表現的一絲不苟精神,其實從年輕時就已開始。無論是擔任遂寧師範還是金堂中學的校長,她都是用親身參與的方式治校,比方說耳提面命、每日巡堂、誠心溝 通等。這些治校方式在後來的銘傳商專也可見。包校長把學校當做家庭一樣地維護、把學生當做子女一般地照顧,其用心可說是一以貫之、歷久彌新。 (第一章完)
本文未完,將陸續連載刊登。
社論─教育的理想與堅持
寫於創辦人奮鬥的故事出版前
銘傳大學正式邁入第四十六個年歲了,回首來時路,四十六年來的辛勤堅忍、順逆憂喜,如人「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細數銘傳今日得來不易之教育成就,都 要感謝創辦人包德明博士堅苦卓絕、奮鬥到底的精神,創造了至今名不虛傳的崇隆聲譽。回想四十六年前的今日,創辦人烈日揮汗、寒天受風的背影,一土一鑿、一 步一腳印的創辦了銘傳大學:一座精緻而美麗的福山校園。
為了感懷創辦人對銘傳的卓越貢獻,特別邀請教育學程中心學養與文采兼優的鈕則誠 教授,撰寫「永遠的包校長–銘傳大學創辦人的奮鬥故事」一書,詳細敘述創辦人的成長、求學過程及從報國救國至教育興學的感人故事,其一生至今斑斑血淚對教 育理念的堅持與奮鬥,令人讀之無不動容,更值得現今的莘莘學子學習、效尤。在此書付梓出版的前夕,特從今日起在《銘傳一週》連載,希望全體教職員生,能先 一睹為快,一起分享創辦人數十年來,斑剝歲月的心情故事。
銘傳大學已矗立四十六個年頭,教育幅員從台北福山擴大到了桃園壽山、金門田 墩,學生人數從百餘人增至當前的一萬七千人,畢業校友亦已高達八萬餘人。這些不凡的成就,顯示在銘傳畢業生廣受企業的歡迎與青睞,而創造銘傳人就業百分百 的教育績效上。這也證明了為什麼銘傳會受到社會與家長的肯定,每年新生報到率都能維持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最主要原因。銘傳大學實事求是、教育紮根的精神,強 調理論與實務並重,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而要求學生修讀四年的英語與三年的資訊課程,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升學與就業優勢與競爭力。此 外,e化教室、實驗室、虛擬攝影棚、實習工廠、多媒體電腦繪圖教室、遠距教室、各類教學專業教室的高科技教學設備,更讓學生在學習效率與品質上,受益無 窮,深受學生的肯定與歡迎。與其名此為教育祕訣的傳授,無寧稱之為教育理想的具體作為與實現。這才是教育管理的真實精義,那就是教育本應做到一種「你好, 他好,大家都好」的神聖使命。因為,教育不僅是良心事業,更是作育英才的志業。
感謝創辦人對教育的堅持與奮鬥,讓無數的學子接受完善的 高等教育,練就一身貢獻國家社會的真本事;感謝創辦人對輔導與關懷的付出,讓許許多多遭受艱困處境的學生,受到溫馨的照護。也許,要感謝創辦人之處甚於千 言萬語,所以,我們應彼此勉勵,盡個人一己之責,奉獻給銘傳這個大家庭,為銘傳的明天而奮鬥;我們應互道加油,在開創銘傳未來願景的道路上,我們是一群為 教育服務的好伙伴,向「你好,他好,銘傳好」的成功之路邁進。
在銘傳四十六歲生日的前夕,一柱心香,本報謹代表全體教職員生,祝福創辦 人身體康健、校務昌隆、生日快樂!
教育報國 作育英才
包創辦人創建銘傳,主持校政,歷經艱辛,堅苦卓絕,多年來,規模日宏,校譽日隆,成就非凡,深受國內外人士之推崇,不僅履獲教育部頒發獎章、獎狀,並獲美國衛斯里揚學院頒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國際獅子會頒贈「傑出教育家獎」、聯合國文教組織NGO國際大學校長協會頒贈「世界最傑出女教育家獎」、中華民族世紀巨龍獎選拔會頒贈「世紀巨龍獎」、國際傑人會頒贈「中國傑人獎」、中華民國世界和平會頒贈「傑出婦女獎」、世界國民外交協會總會頒贈「艾森豪榮譽獎」及「地區領袖獎」,並奉 李總統登輝先生特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銘傳大學四十週年校慶時,更獲 李總統頒發「培育英才,建設國家」墨寶表揚,可謂實至名歸,集榮譽於一身。自銘傳改名大學後,包創辦人認為已達成設立大學之心願及教育報國之使命,即向董事會請辭校長職務,經一再懇切慰留,八十七年九月包創辦人再次請求辭職,經董事會組成遴選委員會審慎評選,報請教育部核定李銓博士為銘傳大學新任校長,於八十八年二月一日就任。
推展國民外交 致力國際學術交流
包創辦人平素對推展國民外交、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及女子足球運動,不遺餘力,迭經膺選為聯合國國際大學協會總會指導委員會主席、聯合國裁軍教育委員會榮譽會長、世界國民外交總會副主席、亞洲女子足球總會主席、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國際教育兼管理科學基金會董事長,曾先後赴美、加、英、法、西德、日本、南韓、墨西哥、哥斯達黎加、阿根廷、巴西、瑞典、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緬甸等二十餘國參加國際會議,並與英、美、日、韓等國之十四所著名大學締結姐妹學校,蜚聲國際。
女中豪傑 婦運先驅
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早歲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抗戰軍興,中樞遷至陪都重慶,即追隨蔣夫人從事戰時婦運工作,並創設「陪都婦女福利社」,為戰地輾轉至大後方之婦女、兒童,提供妥善的照顧。抗戰勝利,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冬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時,政府決定原無婦女團體代表名額,經包創辦人與王立文女士向政府請願,爭取到九十多個婦女名額,其後包創辦人贗選為國大代表,首創婦女參政名額,最低應有百分之二十之保障名額,幾經奮鬥,奔走呼號,經蔣夫人引見於先總統蔣公,獲得蔣公之支持,幾經折衝,終獲國民大會通過「以法律定之」,沿用至今,其於我國婦女地位之提高,實有重大之貢獻。